昨天,第十屆天壇文化周進行祭天儀式帶妝彩排。齋宮門前,文武百官和八旗武士依次列陣完畢,表現了皇帝、百官、八旗武士、內廷侍從等歷史人物形態。從大年初一至初五,天壇公園每天都有祭天儀仗、祭天樂舞表演。
  本報記者 吳鏑攝
  本報記者 劉冕
  春節假期,各大博物館主打年味兒十足的展覽。僅昨天一天,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、國家博物館等紛紛推出新展覽,主題都是春節年飾。市文物局表示,春節期間本市各大博物館將推出百餘項展覽。
  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哈俊介紹,春節假期,每天都會有博物館開放,十餘家市屬博物館甚至打破“逢周一休息”的慣例,大年初四(周一)也不休息,從頭開到尾。根據往年經驗,春節假期客流高峰集中在初二至初四,國博、故宮等大型博物館也調整了休假時間表,保證這期間對外開放。
  國博貼出70副對聯
  過春節,貼春聯,這是我國特有的春節習俗。昨天,70副各具特色的對聯“貼”進國家博物館的展廳。其中,既有年逾九旬的德高望重的學者饒宗頤、馮其庸、黃永玉的代表作,又有歐陽中石、李鐸、張海、覃志剛、呂章申先生等著名書法家的墨寶。他們用不同的字體和形式,不同的表現和風格,展現了楹聯書法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在當代發展的成果。
  展廳里,市民王女士幾乎全程舉著手機拍照。她說:“現在外邊賣的春聯大多雷同,想找懂書法的人代筆寫一副又苦於不會押韻。現在把這些對聯都留存下來,趕在除夕前請人寫一副,貼在門口多別緻。”
  國博專家介紹,在楹聯的書寫過程中,既有文學上的對仗和平仄的工整,又有書寫上的對稱和呼應的協調,其文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,大大超過了文學與藝術本體的審美範疇。楹聯在中國又是一種有著深厚群眾基礎和廣泛應用的藝術形式,尤其是春節家家戶戶張貼春聯,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節慶文化,親朋好友拜年時對春聯的解讀和欣賞,成為一種文化的傳承方式,而基於此的對於美好生活的寄望和祝福,更是在這一具有標識性的藝術形式中達到了文化與民俗的完美結合。
  北大紅樓印製四大年畫
  年畫,也是春節的一大特色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。昨日,一場名為《吉祥喜慶飾大年》展覽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幕,展覽展示了天津楊柳青、山東濰坊、四川綿竹、江蘇桃花塢等四大著名年畫產地的110多幅精美作品。
  在展廳里,除了常見的“蓮年有魚”、“阿福娃娃”等主題,市民還可以看到仙佛神像、瑞獸、民間神話等多種題材的年畫。紀念館還特意擺放了一張操作台,邀請觀眾自己動手,印製喜愛的年畫作品。
  展覽策展人希望觀眾可以通過展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,喚起人們對於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的保護和傳承意識。
  首博跑入百匹“駿馬”
  以馬唱主角的特色生肖展《御馬搖鈴》則在首博開幕。本次展覽彙集了百餘件與馬有關的展品,由“乘馬在廄”、“馬鳴風蕭”和“鞍馬生活”三個部分組成,分別展示了人們馴馬為出行工具,與馬為戰友馳騁沙場,以及馬在人們生活中與思想上的影響,突出了馬與人的密切關係。
  展覽以唐代十二生肖陶馬俑開篇,表現馬作為十二地支之一所代表的時間概念。序廳中一對來自中南海的銅卧馬是整個展覽中的亮點之一。這對銅馬原位於中南海居仁堂,居仁堂原為海晏堂,曾是慈禧專門接待外國女賓的處所。這對銅卧馬是當時建築裝飾之一,既有皇家雕塑的華貴,又具西方雕塑的體積感和寫實性,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。
  春節期間,首博還將推出系列年味兒活動。比如“創意課堂——帶福回家”、“年年有餘過大年”、“正月十五鬧花燈”、“創意課堂——學做傳統絨花”等。從初一至初七,市民還可以在博物館里參加“天天唱大戲”和“馬踏祥雲猜燈謎”活動。  (原標題:市屬博物館停休 百餘展覽年味兒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k03akqzg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